预备党员:陈鑫颖
1939年年初,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和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的部署下,大生产运动在延安、在陕甘宁边区、在晋察冀、在晋冀鲁豫等各抗日根据地陆续开展起来。
但是,对大生产运动的认识在全党全军来说有一个过程。1939年至1940年是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初步发展时期,这段时间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初步成效。首先是农牧业有较大发展,1939年至1940年全边区开荒170万亩,粮食产量和牛、羊、驴的数量都有较大增长。1940年,部队已经可以解决自己一个半月的口粮,并解决了部分装备补充。在农业发展的同时,工业建设也取得初步进展,在延安地区先后建立了难民纺织厂、造纸厂、被服厂、制药厂等工厂。“边区工业之父”著名红色专家沈鸿1938年从上海到延安后,又筹建了工艺实习工厂。在军事工业局局长李强和总工程师钱志道等同志的共同努力下,军事工业发展更快一些。
这段时间,陕甘宁边区还有一定的外援,党内外普遍存在重军事轻经济的思想,因此,这二年,大生产运动的影响和效果客观讲不是很理想,因为“还有小米饭吃”!但是到了1940年秋,情况发生了变化,国民党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,同时还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。顽固派也不断制造事端,骚扰根据地军民。这时,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。陕甘宁、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遭受了历史上少有的自然灾害,水、旱、风、雹以至蝗虫灾害先后袭来,陕甘宁、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状况严重恶化,经济进入极端困难时期。
前两年的生产运动从规模到收获远远解决不了抗日军民的生活需求。只有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自给运动,建立自己的公营经济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军用民需的问题。1940年2月10日,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《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》。指示中说:“斗争已进入更艰苦阶段,财政经济问题的解决,必须提到政治的高度,望军政首长、各级政治机关努力领导今年各部队中的生产运动,开辟财源、克服困难,争取战争的胜利。